新聞資訊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文章詳情金湖鼎誠儀表有限公司“艾滋病日學艾滋”
2011年12月1日是第24個“世界艾滋病日”,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進一步落實《艾滋病防治條例》,履行部門職責,全面實現(xiàn)艾滋病預防、治療、關懷和支持服務普遍可及的目標,金湖鼎誠儀表有限公司組織了名為“艾滋病日學艾滋”的活動,公司領導及各級工作人員通過此次活動,受益匪淺。以下是該活動學習的部分內容:
絲帶是對HIV和艾滋病認識的國際符號,1991年在美國紐約第一次出現(xiàn)。它代表了:
1.關心,這一標志被越來越多的人佩帶,用來表示他們對HIV和艾滋病的關心,關心那些活著的HIV感染者,關心那些已經(jīng)死去的病人,關心那些受艾滋病影響的人。
2.希望,紅絲帶愿意成為一種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療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3.支持,紅絲帶代表著一種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對未感染者的繼續(xù)教育,支持盡全力去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愛親朋的人。
“紅絲帶”是全世界關心艾滋病患者行動的標志,它鼓勵我們大家伸出友愛、關懷之手,來幫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紅絲帶”象征著希望,希望艾滋病在將來有結束的一天,希望受難的朋友能痊愈,希望整個社會的壓力得以緩解。別上“紅絲帶”的胸章,代表為一起戰(zhàn)勝艾滋病而努力。“紅絲帶”表露著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照顧者的關懷與接納,以及對艾滋病衛(wèi)生教育、治療方法和疾病研究的支持。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這天旨在提高公眾對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傳播的意識。訂為12月1日是因為第一個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全球衛(wèi)生部大臣關于艾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峰會議上提出的。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采納。世界艾滋病日的標志是紅絲帶。
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齊聲呼吁人們的理解,一條長長的紅絲帶被拋向會場上空,支持者們將紅絲帶剪成小段,并用別針將折疊好的紅絲帶別在胸前。紅絲帶從此成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
紅絲帶逐漸成為呼喚全社會關注艾滋病的防治問題,理解、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國際性標志。在第一屆中國艾滋病性病防治大會等會議、活動現(xiàn)場,都有工作人員發(fā)送紅絲帶。中國為世界艾滋病日舉辦的大型公益文藝晚會,也命名為《飄動的紅絲帶》。
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xié)會(簡稱協(xié)會,英文名稱為Chinese Association of STD&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英文縮寫為CASPC) 成立于1993年11月30日,屬國家級社會團體,衛(wèi)生部主管,掛靠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xié)會的宗旨是團結和動員廣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范內,積極參與我國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協(xié)會辦事機構為秘書處,下設綜合部、外聯(lián)部、培訓部和編輯部。協(xié)會設有四個分支機構,即關懷與治療工作委員會、健康教育與大眾傳媒工作委員會、志愿者工作委員會和艾滋病工作網(wǎng)絡工作委員會。十多年來,協(xié)會配合政府各個時期艾滋病防治的中心工作,圍繞宣傳教育、行為干預、技術培訓和關愛護理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形式多樣的活動,為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擴大了協(xié)會在艾滋病防治領域的影響,使之逐步成為國內非政府組織(NGO)從事艾滋病工作的牽頭單位。
中華紅絲帶(CRR)起源于2002年開始的艾滋孤兒救助行動論壇,由各地愛心人士自愿發(fā)起,于2004年籌備,2005年初正式成立,作為一個以自愿、平等的方式結合起來的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間公益組織,中華紅絲帶致力于通過網(wǎng)絡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的互動,倡導公民意識,推廣社會服務理念,使更多公眾認識AIDS及艾滋孤兒救助工作,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更多的人投入、參與到社會服務和社會發(fā)展工作。
中華紅絲帶的目的:防治艾滋.救助孤兒!專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為艾滋孤兒尋求、調動和整合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在自愿前提下的幫助,另一方面為所有愿意為預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兒事業(yè)出力的志愿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為實現(xiàn)預防艾滋、救助艾滋孤兒的目的歡迎一切有效的合作方式。
中華紅絲帶的基本宗旨:一個社會愛與救助的能力,和對弱勢的關懷與尊重,是社會發(fā)展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xiàn)。而愛與救助的能力,取決于認知與行動,只有當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的發(fā)展,困境人群的不幸,都與已密切相關,那些由社會不平衡發(fā)展所帶來的貧困問題、不公平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也只有在每個人視自己為公民,愿意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尊嚴、價值,愿意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并積極的行動,愛與救助的能力才能得到滋長和發(fā)育。志愿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民間公益組織存在的根本,讓公眾參與到具體的社會工作中,通過實踐來促使人們反思高消費、經(jīng)濟至上的主流價值觀問題,讓愛與救助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育和增長,才可以不只是憑著個人的熱情,而是能夠形成更強大的力量,借助社會的體制和機制,幫助那些處于弱勢邊緣的人們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幸福。